香港與海洋亞洲
自1841年香港開埠後,本地發展便與全球經濟變化密不可分。香港一直扮演地區貿易港及商業城市的角色,並在海外華人資本網絡中佔據關鍵位置。濱下武志在《香港大視野:亞洲網絡中心》提出,香港有八大「腹地」,包括:
一,華南往華中的沿海地方;
二,廣東南部眺望珠江三角洲地帶;
三,中國西南(香港經貴州、雲南到四川);
四,東南亞北部(越南、老撾、泰國北部等)
五,東南亞半島及其島嶼;
六,南海的海洋腹地;
七,臺灣島;
八,日本、韓國、俄羅斯的西伯利平、中國東北部。


項目研究員:劉健宇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歷史教育榮譽學士,現為香港大學文科碩士生,研究興趣為華僑史。
研究項目
南洋醫者研究計劃
(2023年始)
香港一些註冊醫生及牙醫,會在不同地區的商鋪設立診所執業,這些診所的招牌均會展示醫生的專業、學術資格。除了香港兩間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醫學院及港大牙醫學院外,為數不少的醫生畢業於海外大學。除了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大學外,有相當部份的醫生則畢業自馬來西亞、菲律賓與緬甸。
根據相關機構的註冊紀錄,這些醫生大多畢業於1960至1980年代。香港雖然以國際城市自居,但這些在外國接受醫學培訓的香港醫生卻鮮少受到關注、研究。因此,本研究計劃希望記錄在外國培訓醫生的歷史與故事(以東南亞為主)
「香港人與南洋」
研究計劃(2023年始)
香港絕大多數的人口均是華人(Chinese),但他們均是在歷史上不同時間移居到香港,遠有早至宋朝移居的「新界原居民」,近有戰後不同省份來港的華人。此外,其實香港亦有一大部分華人過去是生活,甚至在外地出生的「華僑家庭」。為了保存這段歷史,我們希望通過口述歷史、文獻研究等方法,收集、梳理、結集這段歷史,讓他們的故事讓更多市民知悉。
本計劃旨在對以下群體進行歷史,包括:
一,在港柬埔寨華僑及其二代(2023年始)
二,在港印尼華僑及其二代(2023年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