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衣戲棚」近年深受香港媒體關注,一年計有兩次,分別為真君誕及天后誕。每年誕期於四或五月舉行,歷時五、六日。每逢誕期,除了搭棚做神功戲外,場外亦會滿布小食商販,吸引善男信女或遊客到訪。天后廟在香港多達百間,但「真君廟」在香港只此一間。
筆者自小居於青衣島,迄今近廿年,幼年為了考取童軍的「指引章」,對島內公共設施特別深刻,而「真君廟」更是香港罕見 — — 「真君大帝」乃真君廟主神,其信仰與海陸豐人密不可分。有意思的是,香港海陸豐人不少,其中亦有供奉其他神祀,例如達摩及大聖佛祖,但只有青衣海陸豐人供奉「真君大帝」。
直到2017年暑假,筆者以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應用歷史學高級文憑課程學生身份,參加「香港教育大學香港大學生人文學科學術研討會」,希望將社區特色與歷史研究共冶一爐。本文希望公開研究成果,讓其他市民了解真君廟史,而上篇將介紹真君廟的簡史,下篇則介紹歷年的真君寶誕。
當時的研究得助於青衣人呂存中先生(呂存中祖籍海豐縣人氏,早年其父隻身來港謀生,其母於1955年來港團聚,翌年便生於青衣,一直居住至今,見證島內變遷)。據呂存中闡述,吳爺(真君之稱呼)猶如青衣第一代海陸豐人之家祠,每逢喜慶嫁娶添丁,便會稟告真君;遇事裁決,更會擲杯問卜。
據呂存中憶述,海陸豐人最早於戰前已從家鄉請來「真君大帝」以保佑同鄉,初期只是鐵皮小廟。另有記載認為,真君信仰約於二十世紀初、1900年左右抵達青衣,並建廟於海邊。是為真君廟最早的建置。

戰後真君廟曾於1955年重修、1959年擴建,位處當時新屋村(San Uk Tseun)附近(約為今日青衣公園之內,見圖一及二)。真君廟後來於1970年擴建 — — 此處以呂存中之口述資料為依歸,配合考證當時新市鎮計劃之地圖:屬於客家人的天后信仰,以「Tin Hau Temple」記錄,而新屋村附近有「Temple」字樣,由於青衣記載之廟宇亦不多,故此處應指真君廟。

1980年代,港府銳竟發展青衣,1986年3月20日準備遷拆舊墟,真君廟又須搬遷。

雖然港府應允撥出永久廟址,惟政府所補貼費用並不多。據呂存中憶述,其時真君廟於今日青衣鄉事會路現址搭建,初期僅為竹棚,後來善信集資築成今日所見之廟宇 — — 當時呂存中亦有捐款,並載於廟內碑文。

青衣真君廟由於深得青衣居民擁戴,自1963年真君誕起,每年皆有不同官員應邀主禮,或擔任值理會顧問,可見港府亦順應市民期盼。而隨著香港地區行政改變,主禮官員由從前來自理民府,到之後來自政務署、民政署等,而當區警務處(警民關係組)、消防處、地政署代表有時亦會參與等。此外,雖然青衣真君廟深得島內外市民崇拜,但面對港府新市鎮計劃,亦須配合計劃而遷址。
https://button.like.co/lkysamuel
轉貼本文時禁止修改上述內文,並須註明來自 lky.ventures 原創作者 劉健宇,及附上原文連結:[#箇處有段故] 真君廟簡史:青衣人的共同回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