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水埗屬於今日雲集電子器材及雜貨的地方,在清代曾經是一些農村及漁民的村落。及後九龍半島割讓予英國,深水埗成為兩國邊界。當中有著不少充滿文化的故事。
深水莆、深水埔→深水步→深水埗
嘉慶《新安縣志》記載,由官富司管轄村莊(即本地人村莊)有「深水莆」一名,「莆」即草蓋圓屋,後引伸指村落;此外,官富司客籍管轄亦有「深水埔」一名,「埔」為客家方言字,指山邊或海旁平地,亦可指村落。
自英國佔領九龍半島後,清政府在深水莆設立關稅站,及至1868年《中國沿岸入口徵稅站地圖》(Map of The Import Levy Stations)在當地出現「深水步汎」,而1897年《廣東通誌》地圖則寫作「深水埗汎」。(「汎」即與海防有關的地方編制)
與油麻地一樣,深水埗一直有大規模填海(見〈油麻地個名原來係同漁民有關?〉)。過去在海邊的深水埗天后廟、大角咀洪聖殿則重建在密密麻麻的大廈之中。
龍蛇混雜「福全街」
鄰近清英兩國邊界的「福全鄉」因地利成為最早的「三不管」地帶(見〈九龍〉),大檔(賭檔)、煙檔及娼妓等業發展蓬勃。據說當時為了招攬港島華人光顧,會在西環免費接載客人「過海」,並贈送雲吞麵一碗。
當時在邊界有條街巷,即「福全街」、「福州街」及「牛莊街」,又稱「三陋巷」。今日「福全街」仍在,「福州街」則易名為「通州街」,「牛莊街」則因發展而併入「界限街」。
1894年深水埗疫情
2020/2021年,深水埗面對肺炎疫情亦被封區強制檢驗。回顧深水埗的歷史,深水埗三太子及北帝廟可謂見證了19世紀末的「疫情」。話說1894年香港面對鼠疫,位於界限街以北的深水埗有不少以打石為業的客家人,他們特意從惠陽迎來三太子神像(哪叱)出巡,最終疫症消退故坊眾於光緒廿四年(1898年)集資建廟以謝神恩。
重溫廣播版歡迎到:https://www.buzzsprout.com/1536379/episodes/8019588
參考資料: 饒玖才:《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上)——港島與九龍》(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1年)。
#香港史 #歷史 #故事 #history #HongKongHistory #深水埗 # #深水埗歷史 #ShamShu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