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麻地今日係繁榮的商業區,各式各樣的辦公室、食肆散落於不同的商業大廈。本文將會為大家介紹「油麻地」的名字來源。
一,油麻地曾是漁具維修中心
過去漁民所用的船纜與漁網,都是用麻類(苧麻、黃麻或蕉麻)的纖維,絞成麻線,然後用人手織成漁網。加工期間更會加入鹹蛋白,增強纖維韌力。而這些麻製品均會在製成後以桐油處理,增加耐性。
此外,船艇亦須要定期保養。第一步便須要將船拖至沙灘,並合力翻側,這個方法稱為「昂船」。第二步則是用火「熛」過船底,以便剷走依附船底的貝殼,即係「燂船」。第三步就是用油灰填補罅隙,再抹一層桐油,加固船艇外殼。
由於上述的活動,這片海灘形成售賣桐油、麻類等的小市集,故稱為「麻地」或「油麻地」。「麻地」最早見於榕樹頭天后廟(廟街)內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的石碑;後者則見於1866年由意大利傳教士製的《新安縣全圖》中,只用英文標作「Jau Ma Ti」。
二,「新填地街」與「天后廟」見證香港填海歷史
英軍佔領九龍半島後,為了興建菲路軍營,而遷拆了一些村屋。這些居民便改於榕樹頭天后廟一帶,與水上人一同生活。
香港有不少土地均是填海所得,而所填的土地便包括油麻地一帶。「天后廟」是水上人的信仰,通常建於岸邊,以佑信眾;但今日由榕樹頭天后廟步行至海邊,恐怕要花上數小時——從廟前的道路取名「新填地街」大概就明白當中的故事。
三,油麻地站以前叫「Waterloo Station」?
早期的香港地鐵落成時,位於彌敦道的五個車站,除了尖沙咀站外,其餘四站的英文名稱都是以所在街道命名,當時的油麻地站英文名稱為「Waterloo」,直至1985年英文名稱改為油麻地的英文拼音「Yau Ma Tei」。

重溫廣播版歡迎到:https://www.buzzsprout.com/1536379/episodes/6996115
參考資料: 饒玖才:《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上)——港島與九龍》(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1年)。
#香港史 #歷史 #故事 #history #HongKongHistory #油麻地 #油蔴地 #油麻地歷史 #yaumatei
油麻地個名原來係同漁民有關? 有 “ 5 則迴響 ”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