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衣戲棚」近年深受香港媒體關注,一年計有兩次,分別為真君誕及天后誕。每年誕期於四或五月舉行,歷時五、六日。每逢誕期,除了搭棚做神功戲外,場外亦會滿布小食商販,吸引善男信女或遊客到訪。天后廟在香港多達百間,但「真君廟」在香港只此一間。
筆者自小居於青衣島,迄今近廿年,幼年為了考取童軍的「指引章」,對島內公共設施特別深刻,而「真君廟」更是香港罕見 — — 「真君大帝」乃真君廟主神,其信仰與海陸豐人密不可分。有意思的是,香港海陸豐人不少,其中亦有供奉其他神祀,例如達摩及大聖佛祖,但只有青衣海陸豐人供奉「真君大帝」。
直到2017年暑假,筆者以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應用歷史學高級文憑課程學生身份,參加「香港教育大學香港大學生人文學科學術研討會」,希望將社區特色與歷史研究共冶一爐。本文希望公開研究成果,讓其他市民了解真君廟史,而上篇已初步介紹了真君廟的簡史,下篇將介紹歷年的真君寶誕。
由於青衣島內主要神祗有「真君」及「天后」,每年當地居民便會組織「值理會」,籌備「神功戲」祝誕。「神功戲」旨在娛神娛人,搭建戲棚並安排神像於神棚觀戲;而神功活動,皆會挑選一日為「正日」,期間「賀誕」、「搶花炮」及「問杯選來年值理」等。
真君誕最早之記錄,為1958年《華僑日報》報導。歷年「真君誕」報導,主要包括五個部分,誕期及其組織、地點、達官貴人芳名、公演劇團、花炮活動及交通安排。從中便可了解當時青衣之情況。

曾有一段時間「真君」及「天后」兩誕合辦,大概由於「搭棚」所費不菲,合用則可節省一筆。雖然有論者指1961年起「合棚」,但其實「合棚」最早或於1958年便已開始,並發生自1960年至1973年(1969年、1970年未見真君誕報導)。

此外,呂存中(是次研究的口述歷史受訪者,詳見上篇)稱,其於1960年代就讀青衣公立學校時,每逢真君誕學校皆有假期;而據「1983/1984年度青衣公立學校之校曆表」,發現該學年擬訂四月十三日及十四日兩日為假期,並註明為「真君誕」(見圖二);有趣的是,島內原居民及漁民之「天后誕」則擬有四日假期。
誕期最重要,莫過於「演戲」 — — 通常由值理會聘請劇團公演,一「臺」戲約四日五夜。據呂存中稱,當時值理會通過八和會館聘請名伶登臺公演。據粵劇研究者指,香港粵劇戲班例戲有五種,包括《祭白虎(破臺)》、《賀壽》、《跳加官》、《天姬送子》及《六國大封相》。呂存中又稱,從前真君誕大戲之聲浪極為鉅大,更傳至對面海之荃灣;而「做大戲」之外,更有以賭博為主的「大檔」及「狗肉檔」,以上活動因法例改變而於七十年代便絕跡。真君誕期間,更有自製小食,例如麥芽糖。
「搶花炮」曾經屬「正日」主要活動。形式主要是先燃燒炮仗,而「花炮」射至高空掉下時,各方人馬便需爭奪(搶)。例如《華僑日報》便記錄了「搶炮」活動(見圖三)。

當時更有不少稱為「花炮會」的組織參與,後來因為容易引起衝突,警方便加以禁絕,故改為花炮抽籤、鄰選。
每年均有記載誕期交通工具延長服務時間;而從前進出青衣,只有往返香港、荃灣(經青衣)之渡海小輪。及至1974年青衣大橋通車,再經青衣居民爭取後,翌年便增設巴士44號綫,有時亦有小巴專設綫道疏導誕期人潮。
當年「真君誕」能夠成為青衣,以至當區重要慶典,自然與香港戰後生活匱乏,欠缺娛樂有關,而真君誕滿足市民娛樂、消閑及飲食需求,自然「趁熱鬧」者眾矣,至今依然!
https://button.like.co/lkysamuel
轉貼本文時禁止修改上述內文,並須註明來自 lky.ventures 原創作者 劉健宇,及附上原文連結:[#箇處有段故] 真君廟簡史:青衣人的共同回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