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有 YouTube 提出想了解土瓜灣與馬頭圍的地名由來,故本集率先分享。土瓜灣是香港其中一片保留了宋代歷史的地方,而「土瓜」則源於一種廣東土產。
值得一提的是,「灣」在廣東話用於地名時,會由本調(第一聲)讀「彎」(waan1),變調成第四聲,讀「環」(waan4),故又寫為「土瓜環」。
一,傳說宋帝逃亡路經土瓜灣
南宋末年,蒙古大軍攻陷南宋首都臨安,宋室與一眾朝臣出走,輾轉抵達今日香港九龍灣一帶,經駐紮過一些地方。本地歷史學者羅香林教授便採集了一些地方傳說:
「當(宋)帝昰等抵達官富場時,其村民即備舟結隊,首為出迎,並奉獻糧食,以供困乏,因其護鴐有功,乃獲御賜黃緞巨傘一把,傘面書字甚多。」
羅香林教授
二,「土瓜」係一種廣東土產
對於命名當地的「土瓜」,有學者認為是指「番薯」(Sweet Potato)。考究番薯的歷史,其原產地為南美洲,因西班牙殖民而帶至同為西班牙殖民地的菲律賓種植,及後再於18世紀傳入中國。
因此,學者認為土瓜灣得名較早,理應以另一種植物命名:廣東有另一土產稱為「薯蘋」(Dioscoreaceae),又會稱為參薯、大薯或土瓜,「薯蘋」看來更有可能是命名「土瓜灣」的植物。
三,曾經存在的「土瓜灣島」
在當地曾經有一小島,島上有一間龍母廟,被列入嘉慶《新安縣志》的古蹟之一。在當年方志紀錄地方的重要時地人事,當中亦有介紹名勝古蹟,供人途經遊覽。在該志〈勝蹟略〉云:
「瀕海石廟在隔岸村前海濱,有巨石廣袤十餘丈,上群石崚嶒磊叠成龕,中祀天后(編按:與「龍母」混淆了),旁環古樹,每水流急湍,石上隱隱有雲氣,亦奇觀也。」
嘉慶《新安縣志.卷十八.勝蹟略》
1930年代本地旅行家吳灞陵出版《旅行手冊》亦有記載該島,稱為「土瓜灣島」,島上有海心廟(又名海壇廟),當年不少青年男女喜登該島遊覽談情說愛。不過這個島在後來的填海工程,與陸地連接,不復存在。
重溫廣播版歡迎到:https://www.buzzsprout.com/1536379/episodes/7287646
參考資料: 饒玖才:《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上)——港島與九龍》(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1年)。
#香港史 #歷史 #故事 #history #HongKongHistory #土瓜灣 #土家灣 #土瓜灣歷史 #ToKwaWan
「土瓜灣」得名都係同植物有關? 有 “ 1 則迴響 ”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