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家宙博士序
歷史研究取法多端,流水鋪陳有之、歸納梳理有之、史觀論述有之,每種方式各有擅長,均能以獨特視角引領進入史學世界。然而,歷史並非純粹的資料轉達,當中既有專門理論與技巧,且涉及廣泛知識與面向,倘無長期學習與訓練,不易取得進步。
一直以來,從事史研與推廣者,無不時刻構思各種方法以提升公眾興趣。此外,對於有志投身歷史學界的青年學子,則提供實習及交流平台,俾能切磋深造。當中尤以香港珠海學院亞洲研究中心的「兩岸四地歷史學研究生研討會」、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生研班等較為本地學界所熟悉與參與。然機制所限,專為本科生而設之史學交流論壇尚屬少數,甚為可惜。
二零一九年八月,青年學者劉健宇、黃家裕、麥浚榮、馬鈺詞諸君發起舉辦首屆「香港史學新秀年獎:香港本科及碩士生史學論壇」,擬定中國史、中華意識、香港歷史與文化等主題,邀請本地各院校之歷史系同學參加,共十位同學蒞會發表論文,所涉題材廣泛,且不乏具深度及啟發性之論文,余應邀擔當評判,榮幸之餘,益覺同學們對史學均具濃厚興趣、眼界寬闊、知識涉獵也廣,允稱後起之秀。
今將七篇論文編排出版,俾使流通久遠,同時籌辦第二屆論壇,余當鼎力支持。既為欣賞諸位青年之志向與努力,理宜扶持;亦寄望本地青年學界從此開一生面,傳承弗替,推陳出新。是為序。
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識
葉德平博士序
本書是「香港史學新秀年獎2019:香港本科生史學論壇」的論文集。這個史學論壇是由香港史學後進協會主辦,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香港史學會、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和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系會合辦,於2019年8月31日舉行。
本書收錄了來自內地和本港共7篇論文,參與者來自8所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樹仁大學和北京大學,幾乎包羅本地所有高校。題材方面,也十分豐富多元,有「中國史」類,有「中華意識」類,也有「香港歷史與文化」類。
作為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我擔任了是次論壇的論文評審工作。這份工作並不易為,因為論文水平頗高,題目有趣,考證縝密,實在不易分出軒輊。
評審固然不易,但辦一場史學論壇更是困難。香港史學後進協會能有這份勇氣與識見,舉辦一場「以學生為本」的史學論壇,實在讓人敬重。而且,作為年輕學者,會長劉健宇能邀得業內各大學會協會,更是既有遠見,又有能力。我期望,這一次論壇能振聾發聵,喚醒年輕一代關注香港歷史文化。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葉德平 謹識
己亥孟冬
梁延敬老師序
歷史,其實是一門非常有趣的學科,當中的內容包羅萬有,可能是一個城巿的今昔轉變,一個小村落獨特的風俗文化,一個人物在時代的經歷,往往吸引著後人不斷地探索,抽絲剝繭去研究,務求將「歷史」重塑於眼前。
協會十分高興能參與到「史學新秀年獎2019 : 香港本科生史學論壇」,並成為合辦機構,十多位歷史系本科生按他們的興趣,決定研究的題目,撰寫一篇小型論文,絕非易事,足見其對歷史文化研究之用心和熱愛,實在欣喜。很多論文題目雖然不是自己研究範圍或深入認識,但從評審過程及聆聽匯報當中,學到不同知識,參與者來自不同院校,彼此交流,從而達至互相學習之成效,這才是一堂優秀的歷史課,同學所匯報的史學研究內容,水平非常高,固有不足之處,但肯嘗試分享,已是很好的開始。
有些題目讓我印象深刻,如「文武二帝信仰之社會價值」、「制服團隊的社教化功能變遷」,以及是「淺探維他奶形象變化」等,從新闢角度出發與思考,是可以創造出很多「驚喜」的,為沉悶的歷史注入動力,作為一位前線的中國歷史科老師,日常課堂往往受課時限制,未能多用探究式研習、分組匯報去探討不同的歷史課題,否則同學學習投入度更大,如日後機會,我也希望組成聯校史學論壇,透過自主協作,才可加深對歷史的認知。歷史可展示前人的生活,保留歲月痕跡,年青一代要了解自己成長的社區,產生歸屬感,除了用腳步考察,亦可多用眼看,用手寫下,用耳聆聽一下,從生活中感受歷史。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主席
梁延敬
二零一九年十月
李鈞杰博士序
在有限資源下能達致一個具有富成果的學術會議,實屬難可貴,各位年輕學人的論文質素極佳,我能預見他們具有極大潛質日後成為一代學人。欣聞論文能結集成書,實在可喜可賀,爰綴以下數言勉勵大家。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說了膾炙人口的三句話,原文是這樣說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大師金針度人點破由此岸到彼岸涵含三層的境界,第一境界是做學問需要訂立明確目標與方向,登高望遠,瞭解成就事物的體系與方法;第二境是要秉持不屈不撓的精神,堅定不移,無怨無悔地孤寂地走下去;最後境界是卯足全力,反復探索學問的真理,自然能撥開雲霧見青天。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
李鈞杰
論文集收錄論文七篇如下:
論文作者 | 題目 | 類別 |
李駿軒 | 論民國時期的滿族身份認同之轉變 | 中華意識 |
陳沛滔 | 洪武朝之中日交通與中華意識的關係——以遣使為中心探討 | 中華意識 |
劉健宇 | 香港制服團隊的社教化功能變遷——以「誓詞」轉變為例 | 香港歷史與文化 |
黃漢鋒 | 試論文武二帝信仰之社會價值:以香港為研究核心 | 香港歷史與文化 |
黎鈞豪 | 十九世紀後期至二十世紀初東亞氣象發展——以徐家匯天文台 和香港天文台為例 | 香港歷史與文化 |
鍾泓泰 | 1954和1958年亞洲運動會足球賽事香港報章相關報道 | 香港歷史與文化 |
李卓謙 | 從傳統史學見中國共和——綜論近、現、當代之中國觀 | 中國史 |
回顧論壇可參閱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