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新秀年獎 2020 論文集


鄧家宙博士序

三年前,有青年學子劉健宇、馬鈺詞等發起舉辦「史學新秀年獎:香港本科生史學論壇」,為大專學界同好架設學術交流平台,以觀摩取法,切磋砥礪,增進涵養。諸君自行籌策,或邀約聯絡,或租借場地,或徵求經費,不一而足。諸君既有此願力,自是值得鼓勵與扶持的。二零二零年,諸君再接接勵,於疫情下舉辦「線上論壇」,與境外學子保持學術交流,邀得十九位同學發表論文,涵蓋亞洲史、中國古代史、香港史、文化遺產及博物館展覽專題等範圍,綜觀全篇論文,甚有青澀氣色,亦不失可觀。

歷史研究最重歷練,無論是籌辦經營,或是分享成果,諸君能於學習中自求進益,這是絕對值得讚賞和肯定的。寄望各位繼續努力,為本地歷史學界開闢里路,推動前進。是所至盼。

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識


周家建博士序

「史學新秀年獎2020:香港本科及碩士生史學論壇」在2019冠狀病毒病肆虐下,透過遠端會議形式進行。主觀而言,這項安排是因受疫情影響,而作出萬不得已的改變。但從容觀角度出發,可看到科技的突破外,亦可視之為跳出傳統學術論壇的會議模式,踏進新的領域。

論壇以四個主題為主,包括「中國古代史專題」、「香港史專題」、「亞洲史專題」,以及「文化遺產及博物館展覽專題」,吸引來自香港各大專院校的同學參與。十六篇論文銜蓋不同範疇,包括「人造肉」、馬來亞華裔、易理、流行音樂、藝術館蒐藏,以致文化藝術展覽等領域。縱使文筆略為粗疏,論點較為青澀,但各有千秋,能恰當地立論。

這幾年來,年輕學者的歷史研究熱忱有增無減,部分遠離傳統史學和研究的角度,令成果更多元化。一眾年青學者在不同範疇的研究,勇於跳出固有的思維框架,嘗試新的路向,突破現有界限,呈現出歷史研究的「軟實力」在薪火相傳。

恩師楊永安博士常說:「研究是一條孤獨的路」。透過進取和積極,那孤獨的路並不是畏途。年輕學者有自己的條件、思考、困難和發展路向,他日定能展翅高飛。是次論壇既是他們的試金石,亦是香港未來學術研究的序章。

周家建


羅樂然博士序

大學歷史學的課堂總會為同學們帶來希望尋求真理與答案的好奇心,但這些好奇心驅使的研究題材發現只用於學期作業,往往未免有點可惜。然而,學術社群分層頗為明確,沒有學術工作,一般難以發表研究心得。另一方面,為與國際學術平台接軌,一般學術會議均以英語或普通話進行,討論有時變得冷淡無味。

回想昔日,有心鑽研學術的歷史系學生確有不少,但現實所限,最終進入研究院或從事學術研究者甚少。原因之一,是當時沒有有心人架設平台,鼓勵同學自行研究或提出論據。香港史學後進協會自2019年,發起香港本科及碩士生史學論壇,聚集香港各院校學生共同發表研究心得,又以粵語為發表語言,彼此間能暢所欲言,實為雅事。

2020年香港各界經歷了不少困難,一群香港史學後進協會大學生仍然積極架設交流平台,線上完成另一次史學論壇的壯舉,成績令人鼓舞。同時,同學們獲得珍貴機會,思考自己的研究論據與方向,為未來發展鋪路。拜閱論文集後,有感同學勇於發掘新題目,也嘗試挑戰舊說,實是香港史學界之福。寄望各位從善如流,聽取論壇期間討論者之意見,他日定必更上一層樓!

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

羅樂然


郭嘉輝博士序

大約兩年前,健宇邀請我擔任「史學新秀年獎2020:香港本科及碩士生史學論壇」的評審,並向我娓娓道來「香港史學後進協會」的成立經過與宗旨目的,令我相當佩服他們對史學的熱誠,以及不畏艱辛的勇氣,在「中環價值」的社會下,不單能夠創立組織聚集志道同合的朋友,而且還舉辦研討會、講座、工作坊、出版論著,儼如一所小型的學術機構,有聲有色。令我回想起讀書時也曾與學友籌辦過類似活動,深深感受到「香港史學後進協會」是如何「後浪推前浪」,我也十分有幸能夠參與其中。

是次論文集編集的十六篇論著,作者分別來自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樹仁大學等八所香港的高等大專院校,甚至還包括台灣的政治大學,大致上涵蓋了香港幾所開設文史課程的高等院校以至負笈海外的香港學子。從某種意義來說,這本論文集反映近年香港高等院校文史教育的成果,甚至可謂近年來年輕香港學生學習歷史的傾向與進路。對我而言也是一個學習和反思的機會。

除了「傳統」中國古代史的政治史、思想史、軍事史外,這本論文集將近一半篇幅都是以香港史或本地議題為主,關注面向不僅有殖民地時期的管治政策,更包括悠閒文化、博物藝術,乃至探討教育事業對東南亞華人的影響等方方面面,正展現出這一領域的不斷擴展,也代表關注的聚點逐漸從中國史向香港史轉移。即使是中國近代史的討論,也有醫療史、對「通敵者」反思等議題的出現,以至對東亞文化交流的關注,漸見新近的研究成果與趨勢對年輕學人們的影響。這正突顯香港的年輕學人在既有延續傳統領域下,也陸續重視本土並不斷擴展與深化,同時也擁抱新近趨勢的多元並進局面。透過瞭解這一趨勢與傾向,無疑有助我們重新反思如何設計課程內容、教學活動、教材讀物,以更進一步加深和發展香港的歷史教育。

相信這本論文集即使在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後再重新回顧,也必定有不同的時代意義與價值。這無疑是得力於「香港史學後進協會」和各位年輕學人的貢獻。期待他們日後無論在學術、教學等各個文史工作的平台上發光發熱。

郭嘉輝


論文集共收錄論文16篇。

論文集上冊收錄論文如下:

論文作者論文名稱分類
Chilong LEEHong Kong, An Almost Anglicised Society – a review on Sir John Hennessy’s cultural integration policy and its heritage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香港史專題
劉健宇二次大戰前香港大學的馬來亞華矞校友研究——以英國殖民統治為中心
馬鈺詞香港戰前上流社會的消閒文化——以第一代香港大會堂建築群為例
戴安熙從郵票中尋找香港史的另一面
鍾泓泰大山壓小山──遼太祖的繼承問題中國古代史專題
陳偉經略幽燕以外:北宋初年的「南討交阯」(981年)
何君樂再論淮陰侯韓信謀反事——《史記.淮陰侯列傳》讀後
羅顥熹政治史、文化史與思想史的交匯:論中晚明至清初王陽明從祀孔廟之爭議、清人修《明史》與黃宗羲《明儒學案》之關係

論文集下冊收錄論文如下:

論文作者論文名稱分類
盧梓滿錢家女婿張雲史「通敵」之路亞洲史專題
歐陽家熹Chinese Aviation and Nationalism in the Media, 1927-1949 24
李駿軒從《茶經》與《南方錄》看中日易理傳播
黃梓豪「人造肉」在中國:民國年間引進中國的食用酵母、鱈魚肝油濃縮劑和酵母製劑知識
李卓熙Museum and Nationalism: The creation of National Museums in China (1912-1968)文化遺產及博物館展覽專題
鄭景元香港五六十年代流行音樂 —「國語時代曲」之背景,興衰,以及意義
黃漢鋒香港藝術館吳冠中及劉作籌之藝術品捐贈原因比較分析
鄭耀麟、陳咏詩、黃柳青論香港文化藝術展覽的功能與效益 — 以粵劇文物館與香港花卉展覽為例

回顧論壇可參閱下文: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
search previous next tag category expand menu location phone mail time cart zoom edit close